中國地質災害危險性等級劃分標準?它與地質災害風險性的關系?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等級劃分標準 根據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與建設項目重要性, 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分為 3 級,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分類表 復雜 中等 簡單 1.地質災害發育強烈 1.地質災害發育中等 1.地質災害一般不發育 2.地形與地貌類型復雜 3.地質構造復雜,巖性巖相 變化大,巖土體工程地質性質不 良 2.地形簡單,地貌類型單一 3.地質構造較復雜,巖性巖 相不穩定,巖土體工程地質性質 較差 2.地形較簡單,地貌類型單 一 3. 地 質 構 造 簡 單 , 巖 性 單 一,巖土體工程地質性質良好 4.工程水文地質條件不良 4.工程水文地質條件較差 4.工程水文地質條件良好 5. 破 壞 地 質 環 境 的 人 類 工 5. 破 壞 地 質 環 境 人 類 工 程 5. 破 壞 地 質 環 境 的 人 類 工 程活動強烈 活動較強烈 程活動一般 注:每類 5 項條件中,有 1 條符合較復雜條件者即劃為較復雜類型。

微信號:MeetyXiao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建設項目重要性分類表 項目類型 項目類別 重要建設項目 較重要建設項目 一般建設項目 開發區建設、城鎮新區建設、放射性設施、軍事設施、核電、二級(含)以 上公路、鐵路、機場、大型水利工程、電力工程、洪口碼頭、集中供水水源地、 工業建筑、民用建筑、垃圾處理場、水處理廠等 新建村莊、三級(含)以下公路、中型水利工程、電力工程、洪口碼頭、礦 山、集中供水水源地、工業建筑、民用建筑、垃圾處理場、水處理廠等 小型水利工程、電力工程、洪口碼頭、礦山、集中供水水源地、工業建筑、 民用建筑、垃圾處理場、水處理廠等 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分級表 評估分級 項目重要性 復雜程度 復雜 中等 重要建設項目 一級 一級 較重要建設項目 一級 二級 一般建設項目 二級 三級 簡單 一級 三級 三級

地質災害資質是怎么分類的?有幾個等級?

地質災害所有都只分為3個等級,分別是甲級,丙級,地質災害資質目前主要有五個分類,即勘察,設計、施工、監理,危險評估這五類

地質災害風險基本概念及內涵

一、地質災害定義

地質災害屬于災害的一種類型,目前對災害尚無公認的嚴格定義。聯合國災害管理培訓教材將其定義為:自然或人為環境中,對人類生命、財產或活動等社會功能的嚴重破壞,它引起普遍的人類、物質或環境損失,這些損失超出了受影響的社會只利用其本身的資源所能應對的能力。

韋氏字典的定義是:一個突然發生的、造成巨大物質破壞和損失以及危難的不幸事件。

牛津字典定義為:突然發生的巨大災禍或不幸事件。

從以上定義可知,災害是一種自然的或人為因素引起的不幸事件(或過程),它對人

類的生命財產、社會經濟活動和發展的基礎——資源與環境造成了危害和破壞,是自然界的一種災變過程。它的發生往往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也就是說,災害是由危害人類的生命財產以及資源環境損失構成的。危害是自然或人為環境中對生命財產以及資源環境或活動產生不利影響并達到造成災害程度的罕見的或極端的事件。危害是致災因子,只有造成生命財產損失的危害才稱其為災害。

對地質災害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代表性的有:

地質災害是由于地質作用使地質自然環境惡化,并造成人類生命財產毀損或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資源、環境發生嚴重破壞的事件(或過程)。

地質災害是指各種(天然的和人為的)地質作用對人民生命財產和國家建設事業(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造成的災害。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地質災害活動及其對人類造成破壞的可能性。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行業標準《地質災害分類分級》采用的地質災害的定義,側重于地質災害發生結果的評估等級,其定義為:地質災害(geological disaster)是地球在內動力、外動力或人類工程活動作用下發生的危害人類生命財產、生產生活活動或破壞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資源與環境的不幸的地質事件。主要包括地震、火山、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其次包括煤層自燃、礦井突水、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

國務院頒布的《地質災害防治條例》所稱地質災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

地質災害內涵應該包括以下兩方面內容:之一,強調致災的動力條件,主要由地質作用形成的災害事件才是地質災害;第二,強調災害事件的后果,即對人類生命財產和生存環境產生損毀的地質事件稱為地質災害,而那些僅僅是地質環境惡化,但并沒有直接破壞人類生命財產和生產、生活環境的地質事件,稱其為環境地質問題。

在上述地質災害定義的各種描述中,國務院頒布的《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的有關規定,是具有法律地位的,可作為確定研究內容的依據。

二、地質災害風險定義

“災害”是指在某一特定時間內,一定規模的事件的發生概率。災害具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具有潛在損害性的物理過程或行為;二是表明其發生可能性的威脅狀態或條件。災害造成的后果有大有小,有的是直接的影響,有的是間接的。這取決于災害發生區內承災體的屬性特征及其受到影響的程度(即易損性)。因此,就提出了“災害風險”的概念,其通常包含兩層意思,一是災害發生的可能性,二是如果發生災害,可能造成的后果。災害風險水平則是二者作用的綜合結果(圖1-1)。

圖1-1 災害、風險因素、易損性和風險之間的概念關系(據Alexander,2002)

許多學者和機構提出了各種各樣的風險定義,其中最有影響并得到普遍公認和應用的是,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部(UNDHA)于1991年和1992年兩次正式公布的自然災害風險的定義:“風險是在一定區域和給定時段內,由于某一自然災害而引起的人們生命財產和經濟活動的期望損失值”。地質災害風險就是地質災害破壞產生不良后果的可能性,包括地質災害發生破壞的可能性及其所產生的后果(損失)兩個方面。這是當今國際上更具有代表性和權威性的地質災害風險的基本定義,它是1984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項研究計劃中,由美國著名的滑坡專家Varnes提出,隨后得到了國際地質災害研究領域的全面認同,成為對災害風險評估的基本模式。

根據Varnes(1984):“一定地區、一定時期內因特殊毀害性現象造成的生命傷亡、財產損失和經濟活動中斷的預期值”。當考慮物理損失是(特定)風險可以定量表示為承災體的預期損失(易損性乘以承災體的價值或數量)與一定規模/強度的災害事件發生的概率之積。總風險則是所有類型承災體的預期損失綜合乘以一定規模/強度災害發生概率。

根據以上的闡述,可將“地質災害”定義為其特殊的影響特征及其規模和頻率而造成損害的可能的物理過程;因而,“地質災害風險”則是伴隨著地質災害事件(如滑坡)的預期影響或損害、損失或代價。

根據上述“災害風險”概念的闡述,以及Varnes(1984)、Fell(1994),Leroi(1996),Lee和Jones(2004)等對風險的定義,目前世界上對地質災害風險計算,普遍采用了簡單但功能強大的計算公式:

風險度(risk)=危險度(Hazard)×易損度(Vulnerability)

地質災害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雙重屬性。地質災害風險可以表達為危險性和易損性的乘積。因此,地質災害的風險特征一方面是自然屬性,表現為地質災害發生、發展內在的隨機性和不確定性。地質災害風險的不確定性,反映了自然界本身固有的不確定性與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能力之間的關系。地質災害發生和危害的不確定性是導致地質災害存在風險的主要原因。地質災害的發生受內在不確定性因素影響,使人類無法準確預測和完全控制,這就構成了風險的自然屬性;另一方面是社會屬性,表現為地質災害的危害對象——受災體的承受能力的不確定性,各種防災工程的可變性,人類社會和經濟活動的日益加劇而導致不確定因素增加等,構成了風險的社會屬性。

地質災害風險程度主要取決于兩方面條件:一是地質災害活動的動力條件,主要包括地質條件(巖土性質與結構、活動性構造等)、地貌條件(地貌類型、切割程度等)、氣象條件(降水量、暴雨強度等)、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工程建設、采礦、耕植、放牧等)。通常情況下,地質災害活動的動力條件越充分,地質災害活動越強烈,所造成的破壞損失越嚴重,災害風險越高。二是人類社會經濟易損性,即承災區生命財產和各項經濟活動對地質災害的抵御能力與可恢復能力,主要包括人口密度及人居環境、財產價值密度與財產類型、資源豐度與環境易損性等。通常情況下,承災區(地質災害影響區)的人口密度與工程、財產密度越高,人居環境和工程、財產對地質災害的抗御能力以及災后重建的可恢復性越差,生態環境越脆弱,遭受地質災害的破壞越嚴重,所造成的損失越大,地質災害的風險也越高。上述兩方面條件分別稱為危險性和易損性,它們共同決定了地質災害的風險程度。基于此,地質災害的風險要素亦由危險性和易損性這兩個要素系列組成。危險性要素系列包括地質條件要素、地貌條件要素、氣象條件要素、人類工程經濟活動要素以及地質災害密度、規模、發生概率(或發展速率)等要素。易損性要素系列包括人口易損性要素、工程設施與社會財產易損性要素、經濟活動與社會易損性要素、資源與環境易損性要素等。

中國地質災害危險等級劃分標準?

中國地質災害地災資質中風險的分級標準

按危害程度和規模大小分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質災害險情和地質災害災情四級:

特大型地質災害險情:受災害威脅地災資質中風險,需搬遷轉移人數在1000人以上或潛在可能造成的經濟損失1億元以上的地質災害險情。特大型地質災害災情:因災死亡30人以上或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000萬元以上的地質災害災情。

大型地質災害險情:受災害威脅地災資質中風險,需搬遷轉移人數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潛在經濟損失5000萬元以上、1億元以下的地質災害險情。大型地質災害災情:因災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500萬元以上、1000萬元以下的地質災害災情。

中型地質災害險情:受災害威脅,需搬遷轉移人數在1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潛在經濟損失500萬元以上、5000萬元以下的地質災害險情。中型地質災害災情:因災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00萬元以上、500萬元以下的地質災害災情。

小型地質災害險情:受災害威脅,需搬遷轉移人數在100以下,或潛在經濟損失500萬元以下的地質災害險情。小型地質災害災情:因災死亡3人以下,或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00萬元以下的地質災害災情。